Search


今期《埔紙》講區議會想在大埔墟起天橋網,街坊群起反對。這消息是在眾多區議會文件當中找到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今期《埔紙》講區議會想在大埔墟起天橋網,街坊群起反對。這消息是在眾多區議會文件當中找到的,主流媒體當然不會報,再次證實社區媒體的重要!

埔紙2015年2月號網上先睹為快!
「社區專題

區議員倡建天橋網跨廣福道
接駁港鐵站與大埔中心政府指影響極大」

明天放工後在大埔墟港鐵站有得拎啦!!!

(圖:埔紙委託建築師做的模擬圖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頁二 —— 社區專題

區議員倡建天橋網跨廣福道
接駁港鐵站與大埔中心政府指影響極大

大埔區議會近年就社區硬件建設提出很多建議,包括在龍尾建人工泳灘、寶湖道室內游泳池和廣福道行車橋等。無論居民贊成與否,目前的制度都令他們難以在計劃蘊釀時就參與其中,不同持份者之間的矛盾無法預先調和。最近區議會又向政府提出一項相當具爭議的建議──要求政府興建行人天橋系統,橫跨廣福道,連接大埔墟港鐵站、太和港鐵站及大埔中心。雖然政府暫時否定了這項建議,《埔紙》仍然嘗試了解各方意見,希望能豐富居民對城市發展的討論。

陳笑權:建天橋可疏導地面人流

大埔區議會環境、房屋及工程委員會主席陳笑權議員是行人天橋網絡的主要倡議人,他得到委員會支持,將建議帶到一月下旬大埔區議會和立法會的午餐會議上。陳議員在會議文件中指出: 「大埔區交通繁忙,尤以寶鄉街和廣福道為甚,經常出現人車爭路情況,惟區內的行人天橋網絡並不連貫,行人不能經天橋從大埔墟港鐵站步行至大埔市中心.....區議員促請政府當局在大埔建設行人天橋網絡,以期可便利居民之餘,亦可疏導地面人流,並減少居民使用車輛的需求。」

陳議員提出了兩條天橋走線建議,第一條天橋從大埔墟港鐵站東面開始,經王肇枝中學、橫跨廣福道,再沿南運路直達新興花園對開的行人橋;第二條從大埔墟港鐵站西面開始,經大埔「新街市」和寶鄉街,橫跨廣福道,再分別接駁至大埔中心及太和港鐵站。他表示,「新街市」的二樓平台自從啟用以來一直少人使用,新天橋能夠增加平台的使用率。

記者到建議起行人橋的寶鄉街向商戶及居民了解,絕大多數都不知道有此建議。有店主擔心行人橋會擋住店舖景觀以及妨礙掛招牌,反對建議;亦有店主覺得,自己的店本來就是路口,人流頻繁,故不擔心影響。受訪居民大多沒有強烈立場,也有部份表示贊成,認為計劃確實可以做到分流效果,令街道沒那麼擠逼。

寶鄉街商戶憂天橋擋景觀

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回應指,第一項建議所經的地方目前並沒有行人擠塞問題,未有逼切需要建橋;至於經過「新街市」及寶鄉街的天橋建議,局長認為工程不單會對「鐵路結構和日常運作造成很大影響」,亦會對沿路的建築物以及相關持份者帶來「極大影響」,因此不會接受。

張炳良承諾, 「當區內有新交通需要或新發展規劃時,會適時檢討有關建議」。陳議員承認,由於沒有資源,在提出建議前並沒有進行意見調查及方案評估。不過他仍然相信興建行人天橋能有效解決大埔區的交通問題,會繼續推動方案。

大埔新市鎮規劃師反對建議

為了讓讀者明白橫跨廣福道的行人橋網可能帶來的影響,《埔紙》邀請了建築師徐卓華替我們畫了兩張模擬圖。她反對建天橋的建議,認為會破壞大埔墟原來「很好行」的市鎮格局。「大埔廣福道一帶市中心是規劃得很好的社區,街道和建築物比例很人性化,比例剛剛好。一條廣福道為大路,然後接駁後面幾個無車的小墟市。天橋方案會破壞原有優質城市空間,剝削市民享有舒適的城市視野,摧毀社區『可達性』,千萬不可以做。」

須保護廣福道寶鄉街景觀

更重要的是,原來三十多年前規劃大埔新市鎮時,當局已經刻意保持廣福道和寶鄉街向外的景觀。大埔新市鎮規劃師施培德博士(Dr. PeterCookson Smith) 於1979 年已提出,從大埔墟的寶鄉街向南望,以及廣福道向東望,都可看到遠處的山坡和樹林,對提高市鎮的環境質素作用很大。因此,報告強烈建議不能讓建築物擋住這兩條街的景觀。
施培德博士在接受本報訪問時,非常堅定地反對行人天橋網絡。他認為市民應該享有更多地面街道生活,城市設計不應該只講求方便和效率,行人天橋網絡非常醜陋,將會破壞大埔墟以街道為主的社區空間, 「希望政府否決這個建議」。

施博士還說,當年規劃大埔新市鎮時,已經在大埔墟外圍做了完善的人車分隔設施,包括單車徑、行人道、隧道以至行人天橋等,譬如王肇枝中學對開的隧道系統。而且,因應香港的實際環境,隧道是較天橋好的分隔設施。「在香港建行人天橋要遷就巴士,高度至少4.5 公尺,即使有升降機的輔助,對長者或孕婦來說還是不方便。行人天橋的斜道也佔據很多空間。隧道的高低差較小,省地方,也不會遮擋路面景觀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時事評論員
View all posts